1、頭癬 包括白癬和黃癬。
(1)、白癬
本病是頭癬的一種,多見于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皮損特征是在頭皮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覆蓋灰白鱗屑的斑片。病損區毛發干枯無澤,常距頭皮0.3~0.8cm處折斷而呈參差不齊。頭發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發根部包繞有白色鱗屑形成的菌鞘,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禿發也能再生,不遺留疤痕。
(2)、黃癬
本病為頭癬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農村,好發于兒童。其特征是:有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粘性,邊緣翹起,中心微凹,上有毛發貫穿,質脆易粉碎,有特殊鼠尿味。久之毛囊被破壞而成永久性脫發。當病變痊愈后,則在頭皮留下廣泛、光滑的萎縮性疤痕。病變四周約1cm左右頭皮不易受損。
2、手足癬
(1)、手癬
手癬是手掌及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可蔓延到手背。手癬與足癬相似,但也有差別。如手癬發病率低于足癬,并發癥少見。足癬多為雙側累及,而手癬則多見于單側,即使兩側受累,也輕重不一,鱗屑角化較多見,糜爛、滲出少見。此外,手部因經常洗刷和治療,致使皮損不典型,查菌陽性率也比較低。中醫鵝掌風屬于手癬范疇。
(2)、足癬
足癬是指發生于足跖部及趾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是皮膚癬菌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多見于成人,全世界流行。在足癬發病中,缺乏皮脂腺和穿著封閉性鞋子造成的濕潤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的致病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斷發毛癬菌。足癬極少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但可以作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而引起細菌性蜂窩織炎,趾間型足癬具有最高危險性,其次甲癬,再次是足跖部足癬。多發生在夏季,癥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數日后干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庖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3、體癬
除掌跖、腹股溝、外陰及肛周外,人體其他部位的光滑皮膚的皮膚癬菌感染稱體癬。體癬在全世界廣泛分布,尤其在溫暖和炎熱潮濕的地區發病率尤高。我國體癬廣為流行,特別是在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體癬常在春夏季發作,秋冬季靜止或消退。除適宜的溫度和潮濕的環境外,感染還與機體免疫力和其他一些因素有關,如肥胖多汗、患糖尿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皮質激素等都可促使體癬的發生,患者可以通過口服抗氧化營養素提高人體抗氧能力。體癬感染途徑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自身接種也是一重要途徑。接觸患癬病的動物也常引起炎癥明顯的損害。體癬是發生于面、頸、軀干和四肢等部位的癬。古醫籍稱之為圓癬、錢癬。本病西醫也稱為體癬。初發時為小的丘疹,逐漸向外擴大,中心有自行愈合的傾向,呈圓形或多環形,在四周有丘疹,水皰,結痂或鱗屑組成的高出于皮面的環狀邊緣,境界清楚,多發生于面、頸、軀干和四肢等處,自覺搔癢。
4、花斑癬
一般無自覺癥狀,但當勞動、日曬或多汗時可有瘙癢癢感。男性較為多,冬隱夏發。皮疹好發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軀干、頸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窩及腹股溝。皮損為粟粒、黃豆及到蠶豆大圓形或類圓形斑疹,反光性強,表面覆以極薄的糠秕樣鱗屑。多數患者的皮損彌漫、對稱,斑疹與皮膚取平或起,境界清楚。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