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息肉易被忽略。因為 1/3以上的患者缺乏明顯的癥狀,只是在醫生檢查時才發現,即使有癥狀大多也輕微,主要是少量點滴出血、鮮紅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時被誤認為是“回經”。少數人的出血量可與月經相似。部分患者平時可有黃色白帶,多數有異味,或白帶中帶有血絲;還可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未婚的患者多表現為陰道口有腫物脫出。
宮頸息肉的陰道鏡所見:根據宮頸息肉表面被覆的上皮不同,陰道鏡下有2種圖像。屬宮頸管粘膜過度增生堆集而形成者,陰道鏡下息肉呈鮮紅色,有一定光澤,單發者有一較細的蒂,多發者呈簇狀,基底較寬,蒂較短。
涂3%醋酸后表面可見水腫之柱狀上皮,但不像糜爛出現“葡萄串”改變。整個息肉表面似有一層極薄的包膜,反光性好。起源于宮頸陰道部表面被覆鱗狀上皮的息肉,息肉為粉紅色,從宮頸鱗狀上皮區突出,基底較寬,也有少數有一較細的蒂,質地較韌,涂3%醋酸后上皮略呈白色改變,數秒鐘后即恢復原狀。前者較軟,質脆,觸之易出血,后者較硬,不易出血。
來源于宮頸粘膜的息肉,表面有一層柱狀上皮覆蓋,有豐富的微血管,因而顏色鮮紅、柔軟、脆弱。輕輕觸動就會出血,以至于經常發生感染而形成潰瘍。
另有一種來自宮頸陰道部分的息肉,表面由復層鱗形上皮所覆蓋,由于間質內主要是纖維結締組織,所以顏色淺紅,質較韌,基底較寬,病位表淺。
子宮頸息肉是由長期慢性炎癥的刺激而在宮頸外口突發一個或多個贅生物。故慢性炎癥是本病的根本原因,息肉則是炎癥的結果,而息肉逐漸增大,由于性交摩擦以及炎癥的反復侵潤,使息肉充血、破潰,造成感染或血性分泌物流出,這時宮頸息肉則為本,而血性分泌物則為標。應予手術摘除息肉以治本,同時配合中藥,改善局部及全身癥狀。息肉是炎癥的產物,息肉摘除后,炎癥灶并未完全根除,故用口服中藥、外用中藥熏蒸或坐浴會收到較好療效。
- 相關文章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