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俗稱“奶癬”,是一種對牛奶、母乳和雞蛋白等食物過敏而引起的變態反應皮膚病,它也可能是一種由遺傳性素質引起的皮膚病,如果爸爸媽媽小時候患濕疹,他們的寶寶也容易得濕疹。
嬰兒濕疹起病大多在生后1~3月,6個月以后逐漸減輕,1-2歲以后大多數患兒逐漸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于頭面部,如額部、雙頰、頭頂部,以后逐漸蔓延至頦、頸、肩、背、臀、四肢,甚至可以泛發全身。
初起時為散發或群集的小紅丘疹或紅斑,逐漸增多,并可見小水皰,黃白色鱗屑及痂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患兒煩躁不安,夜間哭鬧,影響睡眠,常到處瘙癢。由于濕疹的病變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嬰兒濕疹易發病的部位:
臉部:臉部會經常出現紅色的小點點。
耳部:慣發在耳后皺襞處,中醫稱旋耳瘡。多發于耳前或耳后縫間,也有波及整個耳殼。局部潮紅、灼熱、瘙癢、紅斑、水泡、糜爛、皸裂、滲液、結痂等為其主要癥狀。皮損多對稱分布、癢感較著、易并發感染,以兒童患者占多數。
手部:本型最大特點是易受氣侯影響,多見冬天加重,而夏季緩解。常常侵犯指背,皮損表現浸潤增厚較明顯,可伴皸裂及脫屑,奇癢難忍,往往因洗滌劑等刺激而招致病情惡化。
小腿:此型臨床較為常見,好發生在脛部內、外側面,分布對稱,皮疹表現與急性或慢性濕疹相同。某些患者并發靜脈曲張,多在小腿下三分之一處,患處因血液回流障礙,可引起慢性瘀血,局部色素沉著頗著,有的還可發生潰瘍。
肛門:病發于肛門處,亦可涉及附近皮膚,皮損常為浸潤肥厚,濕潤或少許滲出,也能引起皸裂、劇癢。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