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堿能性蕁麻疹屬于蕁麻疹的一種,當機體受熱、精神緊張、攝入熱的食物或飲料,或在運動后,體溫增高,膽堿能性蕁麻疹增熱的血流刺激大腦體溫調節中樞,興奮膽堿能性神經并釋放乙酰膽堿,如果對這種化學物質過敏,可以出現過敏反應。
膽堿能性蕁麻疹發病率約占蕁麻疹的5%~7%,與熱和精神緊張有明顯關聯,多發生于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桑拿)、情緒激動和運動、飲酒、進食辛辣食品后,學習或工作緊張等均可能發病。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周圍有紅暈,可見衛星狀風團,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可持續30分鐘至2小時消退。少數出現頭暈、出汗、流涎,有的患者伴有消化道癥狀,如腹痛、腹瀉等。
輕型膽堿能性蕁麻疹一般在停止運動或平靜以后,癥狀即可消退,故不易引起重視。發作頻繁者,運動及熱水試驗往往呈陽性,乙酰膽堿局部離子透入或皮試可引起風團發生和全身反應。這類患者可能對乙酰膽堿過敏或體內缺乏分解乙酰膽堿的膽堿酯酶,所以當運動或精神緊張或其他情況下,造成副交感神經系統膽堿能神經沖動釋放乙酰膽堿后出現皮疹,頻繁發作者或每次發作較重者應及時去正規專業皮膚醫院診治。
輕癥者無需治療,也可僅外用爐甘石洗劑或其他安撫止癢的外用藥物。頻繁發作者或嚴重者,可服用抗組胺藥、抗乙酰膽堿的藥物進行治療。一種抗組胺藥物無效時,可2~3種同時給藥。對頑固性膽堿能性蕁麻疹單獨使用H1受體拮抗劑療效不佳者,可合并用H2受體拮抗劑如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等。
抗組胺藥一般選擇同時具有抗乙酰膽堿作用的藥物,如安泰樂12.5~25mg/次,每日3次;賽庚啶2~4mg/次,每日3~4次;去氯羥嗪(克敏嗪)25mg/次,每日1~3次。兼有腹痛者可給予解痙藥物,如普魯本辛、654-2、阿托品等。中藥可用防風通圣丸,膽堿能性蕁麻疹患者還可以進行一些熱適應性訓練以提高自己的耐受水平。通過積極防治,本病是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或緩解的。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