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的分類及介紹:
1、胞疹樣皮炎
可能是在遺傳體質的基礎上,由于穀膠致敏而引起皮膚和小腸粘膜損害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以發生紅斑、丘疹、風團、水胞等多形性皮損為特征表現。多發于中年男性,大多數患者對碘劑及穀膠、牛乳飲食過敏。 本病少見,病程較長,加劇及緩解交替發作,但預后良好,死亡較少,兒童發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緩解。
2、念球菌性皮炎
多發于皮膚皺褶部如腹股溝,肛周臀裂部,腋窩,女性乳房下皮膚,也可發于龜頭包皮內和大小陰唇,指甲溝和口角等處。皮疹多呈局部皮膚潮紅,輕度腫脹,表面可糜爛,分泌物有異臭味。有時也可呈干燥,脫屑。小兒念珠菌性皮炎還常累及軀干,頸部皮膚,呈廣泛密集紅色斑丘疹,外觀似熱痱。可同時侵犯口腔或外陰粘膜,常有乳酪樣分泌物呈假膜狀。可伴有不同程度搔癢。直接鏡檢或培養可查到念珠菌。
3、接觸性皮炎
是指人體接觸某種物質后,在皮膚或粘膜上因過敏或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炎癥。多數急性發作,如反復接觸,可演變成慢性。中醫學根據接觸物的不同,而分別命名,如“馬桶癬”、“漆瘡”、“膏藥風”、“粉花瘡”等。其發生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臨床表現為紅斑、水皰、大皰甚至壞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4、神經性皮炎
又稱慢性苔蘚,中醫認為皮質抑制和興奮功能紊亂所致。情緒局部刺激和辛辣酒類可加重和誘發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復發。臨床表現以劇烈瘙癢或皮膚苔蘚樣病變為特征。
5、日光性皮炎
是由日光誘發的一種遲發性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有人認為主要由中波紫外線引起,也有人認為主要由長波紫外線引起。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皮疹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苔蘚樣變;常以某種皮疹為主。
6、脂溢性皮炎
中醫稱之為“白屑風”。系發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的地方,如頭皮、面部、胸部及皺褶部。發生于頭皮部位,開始為輕度潮紅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狀鱗屑,伴輕度瘙癢,皮疹擴展,可見油膩性鱗屑性地圖狀斑片;嚴重者伴有滲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個頭部。頭發可脫落、稀疏。面部損害多見于鼻翼、鼻唇溝和眉弓,有淡紅色斑,覆以油膩性黃色鱗屑,常滿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以后漸成為中央具有細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較大的油膩性的環狀斑片。皺褶部多見于腋窩、乳房下、臍部和腹股溝等,為境界清楚的紅斑、屑少,濕潤,常伴為糜爛、滲出。多見于30歲至50歲,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與體質有關。本病慢性經過,易反復發作,常伴為毛囊炎、瞼緣炎,面部常與痤瘡、酒渣鼻螨蟲皮炎并發。
7、藥物性皮炎
也稱藥疹,它是各種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體內后,引起皮膚、粘膜的各種不同的炎癥反應。
8、蚊蟲叮咬型皮炎
是被蟲類叮咬,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較為常見的害蟲有跳蚤、虱類、蠓、刺毛蟲、飛蛾、蚊、臭蟲、蜂等。
9、激素依賴性皮炎
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簡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因由于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近年來,因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好,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10、特應性皮炎(簡稱AD)
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過敏性體質的嬰幼兒及青少年,部位遍及臉、頸、手肘、膝窩、四肢背側等,患部會出現紅疹、皮膚變厚、粗糙情形。由于特應性皮炎會反復發作且患者常因為難耐瘙癢而抓得身上傷痕累累,不但影響外觀,連工作、讀書、交友,甚至情緒、睡眠都會受影響,大大影響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