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癬俗稱"汗斑",是由糠秕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好發于成人之胸、背部和腋窩,亦可見于上臂屈側、頸部、腹股溝、大腿、面部等。夏劇冬減,輕癢能忍,皮損為圓形、不規則形的斑塊,有灰白、淺黃、褐色之不同,邊緣清楚,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常融為大片,表皮有糠樣鱗屑覆蓋。
一、花斑癬的發病原因:
圓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證實為本病的致病菌,為條件致病菌,當皮膚多汗,衛生條件差,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時,該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轉讓化成致病性菌絲型,而引起皮膚發病。病原菌為糠秕馬拉色菌,又稱花斑癬菌。花斑癬菌為人體皮膚的正常菌群。有報道曾從92%正常人的頭皮上分離出。其他帶菌部位有背、軀干、四肢、面部等。兒童帶菌率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帶菌率越高。花斑癬菌平時腐生于角質層的表層,為孢子形態。在某些條件下,會從孢子相轉變為菌絲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圍組織產生損害。誘發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質激素,皮膚使用油脂類制劑、慢性感染、營養不良、細胞外糖原沉著、家族遺傳等。但臨床上最常見的因素是高溫和多汗。
花斑癬全球分布,在溫帶地區常見于夏秋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十分流行,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國家居民發病率高達50%。我國發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患者多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不感染動物。
花斑癬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損多分布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花斑癬菌能產生對黑素細胞有抑制作用和細胞毒作用的二羥酸,從而使花斑癬損害呈現色素減退。亦有人認為是因為花斑癬菌及其代謝產物能阻止陽光透入局部皮膚而干擾了局部皮膚黑素形成所致。從人體皮膚中能分離出兩種形態的花斑癬菌,稱正圓形糠秕孢子菌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現一般認為它們是同種異名。
二、花斑癬的發病機制:
花斑癬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損多分布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花斑癬菌能產生對黑素細胞有抑制作用和細胞毒作用的二羥酸,從而使花斑癬損害呈現色素減退。亦有人認為是因為花斑癬菌及其代謝產物能阻止陽光透入局部皮膚而干擾了局部皮膚黑素形成所致。
- 相關文章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