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中醫古代稱“面瘡”,“酒刺”。 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據學者們統計,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過不同程度的痤瘡,所以大家稱其為“青春痘”是很貼切的。痤瘡(青春痘)是一種發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多發于頭面部,頸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痤瘡的種類很多,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幾種特殊類型的痤瘡吧。
1、新生兒痤瘡
罕見,可發生在3個月以內,也有在3個月至2歲時發病,男孩多于女孩。本病原因不明,常有明顯的家族史,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皮損主要發生在面頰,也可累及額和頜。為黑頭、丘疹與膿皰,偶有結節和囊腫。黑頭損害在數周內消退,丘疹和膿皰可于6個月痊愈,留下坑狀瘢痕。少數患兒可持續在1年以上,并在青春期容易復發。
2、成簇性眼眶周粉刺
好發于30~50歲,為下眼瞼外側和顴骨表面局限性成簇的大粉刺,有5~50個,多數患者有光線性彈性纖維病,而與尋常痤瘡無明顯關系。
3、壞死性痤瘡
又名痘瘡樣痤瘡或額部痤瘡,從不發生在青春期以前,常見于20~50歲,男性稍多,可伴有皮脂溢出。主要發生在額、顳和頭皮前緣,也可見于頰、鼻和軀干。其損害開始為褐紅色、成簇的毛囊周圍丘疹和膿皰,常有臍窩并迅速壞死伴黏著性出血性痂皮,3~4周后痂皮脫落留下瘢痕。如損害反復發作瘢痕可成網狀。患者主觀灼熱或瘙癢。
4、月經前痤瘡
即在月經前加劇或發病,其中許多人在青春期不患痤瘡。損害常局限于頜、眉間,也可出現在一側頰部,數量較少,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改變。
5、熱帶痤瘡
是指發生在高溫、高濕地區的痤瘡,皮損可累及背、肩、頸及手臂、大腿和臀部,主要為結節和硬結性囊腫,可留下毀壞性瘢痕,如患者離開這種氣候條件以后可以緩解。
6、暴發性痤瘡
多見于少年和青年男性,個別見于成人,其臨床特點為突然發病,皮損以胸背部為主,其次面、頸部。多為毛囊性炎癥丘疹、膿皰、炎癥反應劇烈,結節與囊腫性損害很少,局部疼痛明顯,易形成糜爛,潰瘍,愈后有淺表瘢痕。發病時常有發熱,可高達39℃以上,伴多關節痛、疲乏、食欲不振、肌痛、頭痛等。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并有補體降低,γ球蛋白增高,免疫復合物增多等免疫異常,其發病機制可能與患者對痤瘡短棒菌苗(丙酸桿菌)的Ⅲ型或Ⅳ型變態反應。治療以皮質激素療效優于抗生素。本病需與聚合型痤瘡及壞死性痤瘡相鑒別。
- 相關文章
- 最新文章









